2022年7月8日,由浙大继教院企业家校友会建筑分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浙大继教院企业家校友会建筑分会2022年度交流峰会在天元大厦举行,我公司董事长周恒超作为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企业家校友会建筑分会执行会长与建筑分会80余名企业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建工领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此次峰会邀请了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以及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前来作专题讲座。
会上,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作题为《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与未来社区规划建设》的专题讲座。
王国平指出,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经济类基础设施、社会类基础设施、生态类基础设施三部分构成。作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系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益性、生产性、垄断性、系统性、超前性、长期性等六大特征。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就是在传统城市社区范畴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社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新空间、新载体、新功能的基本单元,引导“政府”“居民”“物业公司/运营公司”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管理、经营、更新全过程,以全生命周期的资金平衡测算为评价指标,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的新型社区共同体。
王国平强调,当前,几乎所有中国城市政府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负债过高的问题。政府负债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类、社会类、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额债务。城市三大类基础设施应该是也必须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该也必须具备土地的溢出效应,即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特性。在不增加政府负债的前提下,通过“级差地租”理论,既有可能彻底解决政府投资强度不足的问题,又有可能彻底解决城市三大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模式不足的问题,进而实现项目资金平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换言之,要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最大化,进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少负债、甚至不负债的不二法门,必然是、也只能是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
王国平指出,将未来社区打造成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关键是要创新未来社区的投融资模式与建设运营模式,系统性地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四大难题。用足用好未来社区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要坚持“一调两宽两严”原则。加快打造“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新型合作平台,重点破解未来社区领域信息不对称与商业模式不充分的问题。
互动问答环节,王国平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如何结合、笕桥机场周边如何发展、城市综合管廊如何建设等问题作详细解答。
下午,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作题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讲座。
于志强以杭州英蓝中心项目为例,介绍了位于有着25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畔和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香积寺之间的项目历时8年的设计理念和改造历程。他指出,杭州英蓝中心是新兴的现代化建筑与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宗教、人文和自然环境达成和谐的示范和标志性项目,为了保护区域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别是减轻综合体建筑对一路之隔、拥有千年历史的香积寺的压迫感,主动退后30米,为寺庙让出了天际线,更为杭州城市奉献的一组流传下去的精致建筑雕塑作品。
会议开始前,王国平会见了于志强等建筑领域企业家,就加快打造“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新型合作平台,按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严格要求,积极探索XOD导向的优地优用型土地开发模式开展热烈交流。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更广泛的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智库之间的互动互融,为合力打造更高质量的发展共同体提供思路借鉴。